“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10月22日,在若羌县若羌镇文化社区的百姓大舞台上,62岁的热艳古丽·卡德尔正在表演豫剧《花木兰》唱段。
热艳古丽是若羌镇文化社区祁曼花园小区的居民,她经营着一家服装店,由于性格开朗,与社区居民的关系都很好。
一次,社区干部马银清与热艳古丽·卡德尔聊天时,得知热艳古丽除了唱歌、跳舞,还喜欢唱戏,于是马银清一下子就想到了戏迷李秀兰。
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社区干部马银青鼓励热艳古丽·卡德尔等4人积极加入到镇文化站刚刚成立的豫剧小分队。跟着李秀兰一起学唱豫剧。
从此,热艳古丽就与豫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秀兰,2011年从河南老家来到若羌县种地。偶然的一次机会,库尔勒焉林豫剧团到若羌演出,从小就喜欢豫剧的她,眼前一亮,自此就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学唱和演出。当时,李秀兰留下了焉林豫剧团的联系电话,焉林豫剧团通过电话教方法,李秀兰凭着自己的一腔热爱,一有时间就自己练习。
直到2019年,镇文化站要组建豫剧小分队时,李秀兰便从“学生”转换成了一名“老师”。
“我的豫剧是跟李秀兰学的。”热艳古丽·卡德尔逢人就说。
起初,热艳古丽对于参加豫剧队兴致高昂,但还没入门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此时,细心的社区干部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很快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平日里,李秀兰通过微信把戏曲台词发给我,然后社区干部帮我用拼音把每一个字都标注上,再打印出来,跟着手机上的原唱一遍遍学唱,然后再找李秀兰指点。”
不到半年的时间,热艳古丽不仅唱腔地道,声音嘹亮,还能进行表演。更为她骄傲的是指导老师李秀兰,这位54岁的“专家”,在热艳古丽加入豫剧队的那年,正是李秀兰担任队长的时候。
维吾尔族同胞唱豫剧,还越唱越专业,李秀兰感慨良多。初来乍到那会儿,她热情满满,但也怀有一丝担忧,一般人想把豫剧唱得好,不仅要学腔调,更要学河南方言的声调,难度可是不小,她该如何教好大家,让大家爱上这被誉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艺术。
李秀兰先是让大家观看专业豫剧的表演片段,沉浸式体验豫剧的魅力,再逐步教授歌词、声调、唱腔、身段,就这样冬去春来,还真就练出来几个像热艳古丽这样的“好苗子”。看到热艳古丽因为学习取得成效眼睛里明亮的光,李秀兰的心里也闪着光。
一同学习豫剧的原本是4个人,现在就只剩下了热艳古丽,用她的话说道,就是“只要我喜欢,我想做好,就没有什么困难。”
2019年6月,自从文化社区搭建了百姓大舞台,由李秀兰、热艳古丽等5人组成的戏曲小分队就从未缺席过一场。大家一边演出,一边宣讲党的好政策和民族团结故事。
“热艳古丽是个热心肠,有音乐天赋,我们一起演出,很开心。”受热艳古丽的影响,社区退休干部阿布拉江·麦麦提也加入了戏曲小分队。
“大家的豫剧越唱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好,我们在一起就像一家人。”李秀兰说:“优秀的文化,能跨越语言,滋润心田,我想传播它。”
李秀兰与热艳古丽不仅在艺术的舞台上相辅相成,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数不胜数的暖心故事,这些被时间刻画的记忆如流水潺潺,如风吹柳絮,令人陶醉其中。
“她家种了好吃的南瓜,会第一时间拿给我。我也会将她的情谊包进薄皮包子里,拿给她品尝。”热艳古丽说。
“肉孜节来临时,热艳古丽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吃酥香松脆的馓子,喝着奶茶。中秋节到了,我也会邀请她来我们家做客赏月。”李秀兰说道。
“会坚持把豫剧唱下去吗?”热艳古丽坚定地点点头。“哪怕到了70岁,只要我还能唱,我一定会继续唱下去,唱给更多人听。”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10月22日,在若羌县若羌镇文化社区的百姓大舞台上,62岁的热艳古丽·卡德尔正在表演豫剧《花木兰》唱段。
热艳古丽是若羌镇文化社区祁曼花园小区的居民,她经营着一家服装店,由于性格开朗,与社区居民的关系都很好。
一次,社区干部马银清与热艳古丽·卡德尔聊天时,得知热艳古丽除了唱歌、跳舞,还喜欢唱戏,于是马银清一下子就想到了戏迷李秀兰。
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社区干部马银青鼓励热艳古丽·卡德尔等4人积极加入到镇文化站刚刚成立的豫剧小分队。跟着李秀兰一起学唱豫剧。
从此,热艳古丽就与豫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秀兰,2011年从河南老家来到若羌县种地。偶然的一次机会,库尔勒焉林豫剧团到若羌演出,从小就喜欢豫剧的她,眼前一亮,自此就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学唱和演出。当时,李秀兰留下了焉林豫剧团的联系电话,焉林豫剧团通过电话教方法,李秀兰凭着自己的一腔热爱,一有时间就自己练习。
直到2019年,镇文化站要组建豫剧小分队时,李秀兰便从“学生”转换成了一名“老师”。
“我的豫剧是跟李秀兰学的。”热艳古丽·卡德尔逢人就说。
起初,热艳古丽对于参加豫剧队兴致高昂,但还没入门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此时,细心的社区干部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很快便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平日里,李秀兰通过微信把戏曲台词发给我,然后社区干部帮我用拼音把每一个字都标注上,再打印出来,跟着手机上的原唱一遍遍学唱,然后再找李秀兰指点。”
不到半年的时间,热艳古丽不仅唱腔地道,声音嘹亮,还能进行表演。更为她骄傲的是指导老师李秀兰,这位54岁的“专家”,在热艳古丽加入豫剧队的那年,正是李秀兰担任队长的时候。
维吾尔族同胞唱豫剧,还越唱越专业,李秀兰感慨良多。初来乍到那会儿,她热情满满,但也怀有一丝担忧,一般人想把豫剧唱得好,不仅要学腔调,更要学河南方言的声调,难度可是不小,她该如何教好大家,让大家爱上这被誉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艺术。
李秀兰先是让大家观看专业豫剧的表演片段,沉浸式体验豫剧的魅力,再逐步教授歌词、声调、唱腔、身段,就这样冬去春来,还真就练出来几个像热艳古丽这样的“好苗子”。看到热艳古丽因为学习取得成效眼睛里明亮的光,李秀兰的心里也闪着光。
一同学习豫剧的原本是4个人,现在就只剩下了热艳古丽,用她的话说道,就是“只要我喜欢,我想做好,就没有什么困难。”
2019年6月,自从文化社区搭建了百姓大舞台,由李秀兰、热艳古丽等5人组成的戏曲小分队就从未缺席过一场。大家一边演出,一边宣讲党的好政策和民族团结故事。
“热艳古丽是个热心肠,有音乐天赋,我们一起演出,很开心。”受热艳古丽的影响,社区退休干部阿布拉江·麦麦提也加入了戏曲小分队。
“大家的豫剧越唱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好,我们在一起就像一家人。”李秀兰说:“优秀的文化,能跨越语言,滋润心田,我想传播它。”
李秀兰与热艳古丽不仅在艺术的舞台上相辅相成,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有着数不胜数的暖心故事,这些被时间刻画的记忆如流水潺潺,如风吹柳絮,令人陶醉其中。
“她家种了好吃的南瓜,会第一时间拿给我。我也会将她的情谊包进薄皮包子里,拿给她品尝。”热艳古丽说。
“肉孜节来临时,热艳古丽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吃酥香松脆的馓子,喝着奶茶。中秋节到了,我也会邀请她来我们家做客赏月。”李秀兰说道。
“会坚持把豫剧唱下去吗?”热艳古丽坚定地点点头。“哪怕到了70岁,只要我还能唱,我一定会继续唱下去,唱给更多人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