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新华若羌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捐赠25万元体育器材支持若羌县教育事业。图为捐赠现场。
1月7日,若羌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环保管理员马龙(左二),在指导工人进行设备检修。
1月7日,新疆羌域食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马留照在介绍该公司正在调试的智能化生产线。
引才、研发、赋能。
三组关键词,高度概括了若羌科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这是该县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大会、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和新疆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1月6日,新华若羌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捐赠25万元体育器材支持该县教育事业,也是对若羌帮助企业引智、支持科技创新的反哺之举,更是借此吸引人才共谋发展。
为科技赋能提供人才保障
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援疆干部人才、疆内外英才;
专利发明人、成果转化者……
各类人才不约而同地聚焦若羌。科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众多英才聚焦若羌,是该县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立足当地资源禀赋,赋能转化之举。
若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崔春雷、组织部人才办主任江波波,县教科局副局长王松涛详细解读了该县有为之举,及所产生的链式带动效应。
该县出台的《若羌县企业人才引进暂行办法》,面向产业优化、企业优先引进人才,特别是近两年来,围绕特变电工、志存锂业、天山水泥、中绿电、中广核、新华蓄能等重点企业引进经济管理、电气、化工等方面的创新人才286人。
聚疆内外英才而用之。
该县与新疆大学西北能源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共建若羌能源产业研究院。该院主要从事能源和新材料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国内外合作交流等,重点研发方向包括新能源材料关键技术、盐湖资源化利用、化石能源利用关键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与利用、特高压输电技术等研究。
目前,研究院团队核心成员共有66人,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28名、高级工程师8名。研究院由若羌县和新疆大学西北能源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管理,院长卢浩负责全面工作,常务副院长许永忠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协调等。
点睛之笔是,研究院柔性引进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负责人张新教授。他作为课题负责人联合新疆大学、清华大学以及特变电工,共同申报《煤电与风光耦合制工业硅关键技术研发》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获自治区科技拨款1911万元经费支持。为构建供需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还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发微型燃气轮机,这项研发为该县推动能源转型、实现低碳经济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若羌的引才效应正在显现,成为吸引全国人才的聚宝盆。
去年底,该县与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签订了科研成果转化协议,目前正积极落实中。还是在去年底,该县引进河北邢台市科学技术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奚韶珍,任县教科局副局长,负责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疆内引才也成果丰硕,该县与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若羌产业学院,2024年9月已招生150人。
各路人才汇聚若羌,鲲鹏扶摇直上的局面指日可待。
为科技赋能提供研发支持
国投罗钾奖励292.1万元;
天山水泥奖励40.3万元;
羌鑫农业奖励21.6万元;
……
去年底,若羌对全县13家有科技研发、专利发明、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奖励数百万元,这是该县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有力之举。
若羌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副局长蒋发,县教科局科技办主任李青青,罗布泊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环保办主任刘照军,若羌工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徐世彪、经济发展办干部张忠敏,介绍该县帮助企业培育生产力的典型事例,可圈可点。
既要扶强,更要帮助培育内生动力。
若羌县现有规上企业29家,其中,中小型科技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该县既拨付专项资金奖励有科技研发、专利发明、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又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其对接自治区、自治州有关部门以及中介机构,争取相关政策、申报有关项目,全程跟办相关手续;还为与疆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服务,促成产学研一体化;协调金融机构提高对科技型企业的授信额度……
一系列配套服务,产生催化赋能的“化学反应”。
若羌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山水泥)副总经理梁建筑、生产技术部干部罗利龙介绍,该公司在若羌县的支持下,每年投入科研经费950余万元,累计成功申报发明专利17项。2024年,研发出用工业废料替代铁粉技术,年节约成本150万元,实现了工业废料循环利用。
“4条生产线投产,年产值过亿元……”
新疆羌域食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羌域)副总经理马留照说,他们紧扣当地红枣、黑枸杞、恰玛古、甘草、肉苁蓉等特色食药同源的农林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目前已拥有15项发明专利,成果正在新建的4条生产线上转化。目前,设备正在调试,开春后可投入生产。
天山水泥、羌域等是若羌支持企业科技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今年,该县规上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家以上,也会有更多的企业在若羌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华丽“蝶变”。
为科技赋能提供接续力量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赋能现在,志在久远。
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对若羌为科技赋能优势产业、优秀企业的写照。该县在“人才引进办法”的基础上,建设研究生实习基地,完善企业人才公租房保障、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等,为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让“候鸟”变“留鸟”,培育当地准大学生反哺家乡意识,则是若羌提供持续科技人才的又一可圈可点之笔。
江波波、若羌县团委副书记苏荣华表示,该县梳理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链上下游人才需求,细化企业急需紧缺人才2类18个专业,组织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以下简称大学生志愿者)与企业所需科技岗位匹配,让大学生志愿者有用武之地,让企业找到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赋予科技赋能产业的接续力量;每年还组织返乡大学生、高三毕业的准大学生到本地企业观摩,让人岗成功匹配的大学生志愿者带队,以现身说法帮助返乡大学生和准大学生在人生规划中明确方向,让青春在反哺家乡中闪光。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一个事例照亮一个规划。
苏荣华曾经也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2007年至2024年,来若羌的大学生志愿者逾千人。从2023年8月起,该县以人岗高度契合方式,组织43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国投罗钾、志存锂业、天山水泥等企业实施人岗对接,由于匹配度高,有10人留了下来。2024年8月,该县又根据企业需求和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特点,“量身定制”组织71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企业跟岗锻炼,实现“凤凰涅槃”。
“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
原籍山西大同、毕业于太原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马龙说,2023年,他到天山水泥开展志愿服务,找到了实现人生目标的用武之地。服务期满后,他留在该企业,成为一名安全环保管理员。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该县为提高反哺家乡接续者的素质,与二师华山中学联合办学10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大幅提升,累计考入985、211、双一流高校的当地学生396人,部分学子成为科技赋能家乡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大风相约白云来,吹转巨轮红日陪。
入夜无声凝月色,清晨有意借仙台。
只因地上深情筑,又有空中夙愿栽。
通电瞬间传万里,天光一闪报春回。
将若羌科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凝成一首《七律·风力发电》,用中华诗词代言,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关注若羌,培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短评
思路和服务为引才和研发赋能
科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思路和服务又为引才、研发和科技创新赋能。
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是,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以科技赋能牵引。从专利发明、科研成果转化到实用技术研发,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如何发挥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离不开思路和服务,如何做好还是一门学问。
思路赋能要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思想,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视角观察,整合全国甚至全球人才资源,审视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企业科技研发需求,匹配契合性人才,实现思路赋能。
服务则是思路赋能的落地之举。
发挥好思路与服务在引才和科技创新中的赋能作用,离不开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从其中的学理中领悟赋能的目的、方向和方式。
思路与服务匹配,才能双轮驱动行千里,双翼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报记者邹焰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