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落的西域文明
杨 镰
在网络时代,信息发达、交通便利,丝绸之路是不是失去了它的意义了呢?又怎么理解在这个时代楼兰是怎么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的呢?
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华文明史上楼兰有怎样的位置。在中国地图上,南边是海洋;东边是海洋;北边是西伯利亚的冰冻地带,难以定居和生活,那么,在上古时期中华民族只有向西发展。凡是高度发达的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这是人类社会一个基本的推动力。中华民族到了秦汉的时候,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它要和别的文明交流。当时人们还不能征服海洋,只有一条路,就是向西。虽然向西的路是那么坎坷漫长,越过武威,就是荒凉的河西走廊,除了嘉峪关,走过河西走廊,又要沿着塔里木的一个一个绿洲前往中亚,在那里有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文明,除了自然条件恶劣,有很多的敌对势力,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即便是这样,可以说从张骞通西域开始,向西发展,是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的惟一出路。有一个日本学者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南北对抗,东西交通”。实际上东西的交通,也就是中华文明面对世界的渠道。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秦汉时期就很繁荣了。它的北边是蒙古草原,匈奴、鲜卑等北方的民族必然的选择就是南下,匈奴和汉朝的战争(南北对抗),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兴盛、东西交通的发展。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到北京,曾经对我作了一次专访。采访最后,荷兰籍的导演提了一个问题,他说现在交通发达,通讯方便,进入了“因特网”时代。在这样的状况下,“丝绸之路”这个词,会不会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我说:丝绸之路现在实际上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进步,所以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日益受到重视。
古人认为罗布泊的水潜入地下,又在青藏高原上冒了出来,向东流去便成了黄河,因此罗布泊是黄河真正的源头。这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呢?
汉朝的中原地区已经出现辉煌的文明,这个时候它需要和世界其他文明发生交流,舍西行别无他途。在西行的过程中,有一个地方是“瓶颈”,就是我们现在的罗布泊。当年罗布泊浩渺无边,号称中亚地中海,是一个古海。《史记》、《汉书》上说它方圆几百里,河水冬夏不增减。中国有一个传统说法,就是“黄河重源说”,在《史记》和《汉书》成书的时候,中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认为黄河是从昆仑山流经沙摸汇聚于罗布泊,再由罗布泊潜行地下几百里,从星宿海、从青藏高原冒出地面,然后就流为中国河(黄河),这是见于正史的记载。这种说法当然不对,因为第一,罗布泊早就干涸了,黄河源头并没有干涸;第二,星宿海比罗布泊地面高得多,水向低处流,不可能向高处流。但“黄河重源说”是我们中国最早的史地学家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实际含义,就是中华文明是从昆仑山发源的,和中原是通过黄河联系起来的。但这种推断不是科学的结论。
匈奴和汉朝争夺楼兰,谁具有了楼兰,就等于有了“丝绸之路”的钥匙。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为什么突然之间就消失了呢?
罗布泊在汉朝是非常大的水域,东西的行人,必须经过罗布泊,从那里得到水,补充给养,寻找新的向导,重新调整驼队。在罗布泊的岸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叫楼兰,因为中华文明需要和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这样才把楼兰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家引人了我们中国的历史。在《史记》、《汉书》里都有关于楼兰的专门的章节,内容非常丰富。大家知道很多关于楼兰的故事。比如,匈奴和汉朝争夺楼兰,谁具有了楼兰,就等于有了“丝绸之路”的钥匙。班超出西域时,为了使楼兰倾向汉朝,就在一个晚上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带领部下把匈奴的使者杀了,这样楼兰只有倾向汉朝了,这是正史上记载的故事。另外一个故事,就是傅介子刺杀楼兰王,这个在正史上也有记载,后来唐人根据这个写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
有一个德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名叫《楼兰》,他说楼兰这个国家是“紧张的国际关系的纪念碑”。汉朝的时候,匈奴和汉争夺西行通道的控制权,谁能得到西行通道的控制权,谁就有进一步的发展,否则便受到遏制。所以楼兰也被牵入了征战。这就是历史上的楼兰。楼兰第一次在《汉书》中出现是描写在汉文帝时期,匈奴给汉朝写了一份通牒,列出西北已经归属匈奴的国家,里面就有楼兰,这是楼兰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史册上。然后张骞通西域,张骞的驼队通过了阳关,经过了非常荒凉寂寞的河西走廊,突然发现了罗布泊岸边出现了村落,村落里的百姓不同于汉朝的民众,说的话也听不懂,楼兰王国与他的臣民首次接待了汉朝的使节。楼兰民族怎么到达罗布泊的,从哪来的,到哪去了,现在都是一个谜。我们已经知道它的历史至少有3800年,建国至少700年才灭亡,可以肯定楼兰人的语言是印欧语系的语言,跟河西走廊以东完全不一样。他们的文明也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就这样,楼兰进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中西文明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楼兰一直处在汉朝和匈奴两强中间。一个只有14000人的小国,在两个强大的政权中间无法自处,最后要求汉朝派部队保护它,汉朝于是派了一支部队在现在新疆的米兰(史书上叫做伊循城)驻扎屯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西部屯垦戍边。经过李广利、卫青、霍去病几代将军的战争,汉朝终于击溃了匈奴,中原政权就在楼兰设立了西域长史,管理这个地区。但是到了公元5世纪的时候,这个国家突然没有了。我在一本书中这么形容楼兰的消失:就像一个内陆河流经沙漠,忽然一个晚上就彻底不见了——完全潜入地下。中国史册的记载证明,在5世纪的时候楼兰被一个叫丁零的部落所灭,楼兰国王带着4000人放弃了首都逃亡到且末。这是“二十四史”中有关楼兰的最后一条记载,从此以后这个国家、民族就从中国历史中消失了。唐初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路过罗布泊,他说这里“城廓岿然,人烟断绝”,已经非常荒凉。
楼兰的再次发现是在100年以前。这次对楼兰的发现,是考古学、民族学等等新文化进入中国的一个起点。时隔两千多年后,楼兰又一次牵动了中国。
20世纪的新疆史,是重新发现西部的历史。很多探险家到西部去,在新疆发现了流沙掩埋的发达的文明。有一个探险家曾经在库木图拉附近的一座塔中找到了一摞桦树皮,研究者确认这是3世纪手写的书,是用印度古文字写的。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鲍尔古本”。在新疆发现了古城,发现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消息,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传遍了欧洲,所以当时到新疆来探险就成了地理大发现的余波。20世纪到新疆的探险家,最重要的是两个人,即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主要通过这两个人的工作,突然使寂寞的新疆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突然发现,在流沙之下,竟然掩埋着高度发达的文化,有文字,有古老的佛教文化,有建筑遗址,它证明了丝绸之路确实曾经繁荣过。自从探险家进入了新疆至今,丝绸之路热一直没有停止过。
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这两个探险家有两个共同的地方,都是终身未娶而且都是著作等身,出了很多很多书。他们的书成了关于新疆探险发现的经典。在中国西部的发现,使这两个人成了爵士。斯文·赫定是瑞典最后一个被国王封为贵族的人,斯坦因则由英国女王封为爵士,他们都得到了非常大的荣誉,但是也受到了很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