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县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 索引号:Jk017-6000-2022-00156
  • 发文字号:
  • 发布机构: 民政局
  • 成文日期:2022-05-09
  • 主题分类:
  • 性:有效
  • 题:若羌县民政福利机构运营情况

若羌县民政福利机构运营情况

发布时间:2022-05-09   浏览次数:   【字体:

全县现有全托养机构4个,分别是若羌县敬老院1个(建设床位100张);幸福大院3个(建设床位80张):铁干里克镇幸福大院、吾塔木乡幸福大院、瓦石峡镇幸福大院。半托养机构6个(建设床位18张):若羌镇1个,铁干里克镇2个,吾塔木乡2个,瓦石峡镇1个。

一、若羌县敬老院

若羌县敬老院可同时入住400人,目前若羌县福利院区集中供养老年人数49名。若羌县福利园区建成、投入使用后,对进一步提升全县社会福利服务综合能力,改善老年福利、康复医疗环境,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瓦石峡镇幸福大院

瓦石峡镇幸福大院占地面积约1030平米。设置了两间厨房,休息室、卫生间、阅读室等,配备了消毒柜、冰箱、饮水机、厨具、餐具、轮椅、电风扇等生活保障设施,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三、吾塔木乡幸福大院

吾塔木乡幸福大院2020年6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85平方,配备了消毒柜、冰箱、饮水机、厨具、餐具、轮椅等生活保障设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晚年生活。

四、铁干里克镇幸福大院

铁干里克镇幸福大院建设于2020年6月,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房屋38间,可集中供养铁干里克镇有意愿、无人照看的困难老人36名,现幸福大院供养困难老人8人。

幸福大院室内设有放映室、棋牌娱乐区、康复训练区、健康锻炼区、生活区等,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身保健、文体娱乐等服务。室内统配备衣柜、鞋柜、茶几、桌椅、床上用品等生活用具。活动室配备乒乓球桌、麻将桌、象棋桌等棋牌设施,室外利用枣地资源,套种蔬菜、瓜果、散养鸡鸭羊等牲畜,采取自养、自种、自用有效结合,使老年人在健身娱乐的同时,满足精神需求。幸福大院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使入住老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

五、依格孜吾斯塘村幸福互助院

吾塔木乡依格孜吾斯塘村农村幸福互助院,由萨依勒克村党员玉素甫·卡德尔提供自家住房,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可供使用的房屋有6间,配备完善了台球桌案、电视、棋牌桌椅及民族乐器等,极大地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音乐之家”幸福互助院

“音乐之家”由村民巴拉提·巴克的房屋于2021年7月改造而成,占地面积280㎡,巴拉提·巴克是果勒吾斯塘村的乐器手艺人,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制作乐器已有六十多年,他一直坚持从未放弃,带动村民制作民族乐器,逐渐形成了以制作、传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民间艺人圈。

“音乐之家”分展示区和交流区,交流区设有桌椅、火炕等设施供乐器爱好者交流,展示区主要摆放巴拉提·巴克制作的独塔尔、弹布尔、手鼓等十几种乐器及各类手工艺品,纯手工制作的乐器得到了村民称赞,屋子里有手工彩绘的木头拼出的中国地图。充分体现了巴拉提·巴克及家人的爱国情怀,“音乐世家”文化大院的建立为若羌县的民族乐器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了果勒吾斯塘村人求知求乐求富的“精神家园”。

七、瓦石峡镇幸福互助院

乌都勒斯塘村幸福互住院,面积280平米,由村委会自行出资打造并投入使用。院内设有文化活动室、休息室、卫生间、厨房等。屋内设有棋牌桌、象棋桌、两台大型按摩椅、民族乐器、图书柜、音响、电风扇、电视机、轮椅、消毒柜、冰箱以及疫情消毒器具。

农闲时节,村内的老人们欢聚在幸福大院里,下棋、看电视、唱歌跳舞、聊天喝茶等,一派休闲惬意的景象。在平日里,镇政府和村里的各项志愿服务队,积极为幸福互助院的老人们提供基本生活的照顾,打扫整治院内的环境卫生,使幸福互助院成了老人们幸福的家。作为本村的村民,相互了解,彼此熟悉,在一起既能作伴又能相互照应,这种“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养老模式,使幸福互助院成了呵护老年人身心健康、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于一体的重要服务平台。

幸福互助院为集体资产,在老人自愿的前提下,由子女提出申请,并与村委员会签订协议后入住,老人无偿居住,子女没有继承权。老人可自行选择入住方式,对家中青壮年外出务工时间较短、晚上可以返回的,老人白天入住,晚上由家人接回家住;对家中青壮年外出务工时间较长、晚上无法返回的,老人可以选择在互助院长期居住。两种情况的食宿均由村委会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服务。互助院将因白天家中青壮年外出就业而无人照顾的老人集中搬迁到幸福院居住,既减轻了转移就业人员负担,又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下棋等娱乐场所,丰富了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幸福互助院是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不仅解决了农村老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难题,更解决了“老有所乐”的问题。

相关稿件: